寒意料峭 却挡不住创新的热情似火
在这个银装素裹的季节里
在挑战杯的舞台上
华师学子大展身手
让我们一睹他们的卓然风采
近期,华南师范大学举办的“挑战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圆满落下帷幕。在此次赛事中,汕尾校区共有22份优秀作品参与校级选拔,经过激烈角逐,12支队伍脱颖而出,成功晋级校终审决赛。比赛结果令人鼓舞,共有9项作品荣获校级一等奖及以上荣誉,3项作品获得二等奖,6项作品获得三等奖。
赛事介绍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以下简称“‘挑战杯’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和地方政府共同主办,国内著名大学、新闻媒体联合发起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全国竞赛活动。自1989年首届竞赛举办以来,“挑战杯”竞赛始终坚持“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的宗旨,在促进青年创新人才成长、深化高校素质教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广大高校乃至社会上产生了广泛而良好的影响,被誉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盛会。
挑战杯之旅 我们收获满满
汗水与智慧累积 结成累累硕果
下面让我们走进这些优秀作品
感受他们独特的魅力
作品展示
▷向右滑动查看
▷向右滑动查看
风雨飘摇路 幸有渡舟人
在挑战杯之旅中
亦有一群指导教师
为学子指引前路
教师分享
创意设计学院党支部书记汪惟宝
创意设计学院党支部书记、副教授汪惟宝本次挑战杯带领的队伍均获得一等奖及以上奖项,成绩斐然。
汪惟宝认为,在比赛过程中学生遇到的最大困难是选题,“既要符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又要契合当代大学生的个人兴趣和新时代的社会需求。”他如此说道。其中创意设计学院服饰与服装设计专业2022级本科生姜沚峤将项目落点于榫卯文化,在汪惟宝的带领下,同学们前往博物馆、文化发源地等进行实地考察,对榫卯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在一次次磨合中,最终选择将文化传承创新观念与榫卯文化紧密联系,进行探索。在确定选题后,姜沚峤和其团队积极地向党组织靠拢,不断和文化发源地的党组织联系合作,并通过数字技术如榫卯文化数字博物馆等方式与党的组织建设、文化振兴战略相结合。
此外,充分的前期准备也很重要,早在参赛前,汪惟宝就已经带着创意设计学院服饰与服装设计专业2023级本科生雷宇编写教材《设计概论》,让其作为参编人员参与其中,从而广泛了解相关文化。回顾整个比赛,他认为此次挑战杯以调研报告为形式的产出过程,需要参赛学生在心中形成系统化的概念。这种系统化概念的形成是从始至终的:在前期积累研究中找到自己创新独特的视角必不可少;后续推进、形成个性化观点,也都是对参赛学生能力的提高。
对于有意愿参赛的同学,汪惟宝建议大家做好以下两点:首先,要寻找兴趣点并全程坚持以严谨的态度探究;同时也应做好前期铺垫,在自行探索和教师帮助下,不断积累经验知识。
这些优秀作品
是团队众志一心
以韶华书写的最美篇章
让我们走近三个团队的队长
一同领略作品的背后
学生分享
创意设计学院服饰与服装设计专业
2023级本科生雷宇
创意设计学院服饰与服装设计专业2023级本科生雷宇及其团队在此次挑战杯中表现优异,其作品立足新质生产力并结合非遗文化,获得了一等及以上校赛荣誉。
回顾团队的建立过程,他认为个人能力和缘分是让他们团队相遇。雷宇在参加挑战杯前已经在研究新质生产力相关内容,抱着检验项目的初衷,他在日常接触后向适配的同学推荐自己的项目,在双向选择、彼此认可的情况下形成了一个涵盖不同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兼备的团队。在参赛过程中,雷宇认真关注项目的每一个环节,在其他同伴的帮助和支持下,不断改进、完善项目内容,力求通过艺术科技手段创新文化表达。在参赛过程中,他认为困难主要包括两方面,首先是队伍成员的专业领域不同、时间安排不同等问题,这需要雷宇结合多方面因素进行分工与协调;此外,在和政府部门、企业、老师探讨项目的过程中,专业人士给出的独特见解给项目深入发展带来暂时的困境。他深知这不可避免,同时也是让项目获得进一步提升的、不可多得的机会,雷宇会结合老师的建议、坚持自己的想法,不断磨合进行决策。
对于有参赛意愿的同学,雷宇认为首先是要敢于尝试,畏难畏缩不能使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亲自去做一件事,这本身就是对能力的考验和锻炼。此外,他强调大家不能“为了比赛而比赛”,在雷宇看来,参赛的目的应该是积累经验,在其中去获得资源进而发展,在比赛结束后,更要不断关注其后续发展,将其作为一个发展方向,不断完善、把握。
材料与新能源学院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
2023级本科生黎梓祥
“如果大家都能各施所长,那没有什么事是我们做不到的。”材料与新能源学院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2023级本科生黎梓祥说道。
黎梓祥带领团队携多功能钠离子电解液项目参与华师第十一届“挑战杯”校赛,他将挑战杯比赛当作对团队项目的阶段性检验,借着比赛的机会对项目进行打磨与提升。从项目立项到比赛展示,在材料与新能源学院研究生导师李健辉和团队成员的帮助下,黎梓祥学会了如何高效分工、挖掘团队潜力,克服在选拔上第一次进行答辩的紧张。比赛过程中,他和他的团队并未被紧张的备赛时间打乱脚步,而是一次次停下来思考——如何改进才能在比赛中脱颖而出。黎梓祥和他的团队不断深入学习电池领域的专业知识,用科研的思路去研究新领域问题,以输出倒逼输入,在反复试错中不断接近真理,实现自我进步。
对于想要参加“挑战杯”但无从下手的同学,黎梓祥认为最关键的是做好专业知识的储备积累并熟练掌握比赛所需的基本技能,如演示文稿制作、资料搜集等。他说“机会只会留给有准备的人,当你变得足够优秀,属于你的机遇自然也会到来。”
教育科学学院(汕尾)小学教育(师范)专业
2022级本科生韩曦
教育科学学院(汕尾)小学教育(师范)专业2022级本科生韩曦带领其团队,在第十一届“挑战杯”华南师范大学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一等奖。回忆起本次参赛经历,她感触颇深。
通过先前比赛积累的经验及老师的指导,经深思熟虑后,她们最终确定了本次比赛的选题。选题围绕家庭教育和青少年问题展开研究,而这也正是她们最关注的问题。备赛的过程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由于学习与生活上事务繁多,韩曦和她的队友们时常在深夜挑灯奋战,只为了在紧张的备赛期间内获得更好的成果。同时,她们也会因经验不足,在问题难以自行解决的时候到处向人虚心请教。备赛期间,韩曦及其队友们始终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展现出了非凡的团队精神。队友间的相互支持、老师的暖心鼓励,这使得她们最终克服了重重难关。在此过程中,韩曦和队友们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而这正是她认为自己在本次比赛中最宝贵的收获。
通过这次“挑战杯”的参赛经验,韩曦深刻体会到,参赛过程没有捷径可走,团队里每个成员都需要有一定的抗压能力与心理准备,且整个团队的相互合作与做事积极性也是必不可少的。另外,学会虚心请教老师以及有相关经验的人,利用好网上的资源同样重要。
奇思妙想与实践探索激情碰撞
青春热血与科技创新完美融合
他们以无畏的创新精神
打破传统思维的枷锁
用扎实的专业知识
铸就通向未来的阶梯
我们也将汲取榜样的力量
追光而遇 沐光而行
关注我们
文稿 | 陈明欣 冯熙媛 丘玥 邱敏婕
江雨楠 郑望平
排版 | 周丽茵 郑望平
摄影 | 冯柔漩
制图 | 蔡晓彤
校对 | 罗子惠 丘玥
执行编辑 | 朱小丹 温芷琦
责任编辑 | 黄婕淳
初审 | 李碥
复审 | 汪锡鑫
终审 | 徐向龙